WFU

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

療心卡在助人工作的妙用(2)—盤整會談






我們在療心卡在助人工作的妙用(1)—建立關係中,談到了療心卡如何在會談的「開場」發揮效果。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是,如何在會談來到中後盤時,運用療心卡推進、整合與收尾?

過往學習會談時,由於被要求不可以拿紙筆記錄,把許多時間與心力花在「記住」對方談話的內容。即使如此,督導時還是東缺一塊、西缺一塊,常常一問三不知。

有一次,終於要開始打積欠許久而且怎麼樣都消化不完的報告了。我拿著自己幾周前親手寫的個案記錄,試圖從字裡行間回憶起,那天我與學生談話的畫面,卻怎麼樣也想不起來...


• 學生穿著什麼樣的衣服?有沒有特別打扮?

• 學生用什麼樣的語氣談心事?平靜或激動?

• 這一小時的談話中,最觸動學生的是什麼?


最重要的是,光憑眼前一張A4的個案紀錄,我無法回答「在我面前的這位學生,是個什麼樣的人?」

就腦科學來說,邏輯(線性)與圖像(非線性),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(註)。


學生談話的內容,是一連串的事件與主題,例如:


• 今天我後面那個男生又踢我椅子了,我覺得很煩。

• 我有報告老師呀,可是老師叫他的時候,他就裝死。

• 後來我受不了了,就告訴他如果你再踢我椅子,我就揍你...

• 後來我就到輔導室了。


在聆聽內容的過程中,你可能需要詢問事件的前因(妳為什麼打他?)、後果(打了他之後呢?)以及中間一連串的事件細節,好幫助你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。一般來說,處理學生衝突時,這是我們會先做,也習慣做的事情。

然而,當細節依序整理完後,我們腦中記得的可能都是事件、問題與解決方案。對於想要進一步了解與協助學生的老師來說,浮現的疑問是「然後呢?我還可以做些什麼?」


這時,如果手上有療心卡,就多了許多可能性。


來看看,療心卡的圖像,如何在會談歷程中發揮展開局面、圖像記憶與送份禮物的效果。


展開局面—看圖說故事


算牌會有牌陣,我常把牌陣想成一盤棋,一場局。也就是說,攤開來的這副牌,其實已經反映了學生正遭遇的「局」,也就是他目前的生活方式。

「局」這個想法,用說的並不好懂,用看的會容易多了,比如下面這個牌陣。





這是一個我陪談的學生,聊到他心儀但還未告白的對象時,所抽到的牌陣—就算不懂牌義的讀者,只要看著這三張牌的圖案,把它串聯成一部電影,就會有許多想法了!

這是一段不知能否開始的愛情,最前面的兩張牌卻是「擔憂」與「恐懼」,顯然我的學生對於進入這段關係,還有一些害怕與不確定。


因此,我就問了,你害怕的是什麼?


這才知道—原來,這是一段充滿挑戰的遠距離戀情,由於兩人並未明確地給彼此的承諾,形成了一段難受的曖昧關係。說到這,我的學生發現了他的恐懼— 如果告白了,卻連朋友都做不成,那是不是維持現狀就好?

從這個問題出發,我們開始了一段對話,關於他擔心往前一步會摔下懸崖,往後一步又只能和對方遙遙相望,進退兩難的處境...


這就是「局」。


同樣的主題,若以單純談話的方式進行,很容易得到一連串的事件與細節,然後就在其中迷路了。而療心卡展開的「局」,就像是一盤圍棋,把大部份的想法、感受、行動都展開來。

就我所知,許多資深的助人工作者,會在聆聽個案故事的同時,在大腦中同時形成畫面,並在個案講到一段落時,從畫面中搜尋素材,回饋給個案。

這是一個很花大腦資源的功夫。透過療心卡展開的局,可以讓自己稍微輕鬆一點,讓牌卡幫你說話,這麼做有三個好處。

  1. 牌卡同時呈現了圖像、文字與空間(擺牌的位置、距離)等多重刺激,能夠激發雙方更多聯想。
  2. 就如同下一盤棋,雙方都可以看到這個牌陣,又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向它,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角—有些時候,困住的事情不正需要另一種視角嗎?
  3. 對於會談後需要寫個案紀錄的夥伴,如果當次會談有運用療心卡,後續的對話也常會順著牌陣的聯想進行,形成當次會談的主題。因此,若能將牌陣拍照起來,日後寫紀錄時,會是很鮮明的回想線索。

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,療心卡可以在會談中後期發揮的第二個效果,圖像記憶。


圖像記憶—有圖有真相


「有圖有真相」這句PTT鄉民用語,可不只是用在po文,在助人工作中也一樣適用!療心卡的滋養組有一張牌叫「看清真相」,說的是現在需要往後退一步,看清幻象背後的真相。


而療心卡的牌陣,正可以發揮「看清真相」的效果。


當我們陷在情緒的風暴中,是很難把「事情」看清楚的,常常跑出來的都是「心情」,而且是很爆裂(或內傷)的那種。

因此,要看清真相,就需要往後退一步,用不同的角度觀看這件事情。在心理劇(psychodrama)中,有一個做法叫「鏡觀」,就是以行動的方式把當事人從風暴中帶出來,以「置身事外」的角度觀看自己正在發生的事情。

而療心卡,就像是一面鏡子,照出當事人內心的樣貌(而且有圖像)。透過牌陣,有圖有真相,我們得以用置身事外的角度,回看目前正在發生的事。


回到之前的例子吧。





「擔憂」與「恐懼」其實就是這段感情關係,還無法往前走的真相(當然,是屬於當事人的真相,這關係到占卜與心靈牌卡的不同,有機會我們再聊)。

這個故事剛被說出來的時候,比較多的是「疑惑」— 如果很愛彼此,又為什麼不能給承諾呢?但透過療心卡的「有圖有真相」,就能從比較整體的角度,看見疑惑的背後有著擔憂與恐懼。

除了文字以外,也可以從圖像得到一些直覺的看見。比如說:第一張的「擔憂」與第三張的「耐心」,裡面的人都是雙手交叉,靠在桌面上的動作—但他們背後的「思考泡泡」卻完全不同,一個是雜亂的思緒,一個是等待新芽長成大樹。

也就是說,如何讓內在從雜亂的「擔憂」轉換到等待茁壯的「耐心」,就是這趟探索的最大重點。當然,只對學生說要有「耐心」是絕對不夠的。為此,我請他為「耐心」抽了三張滋養組的牌,作為可能的行動指引。




往後一點,看看這四張牌形成的圖像—你看到了嗎?屬於他的獨特「耐心」,可以怎麼樣長出來呢?


送份禮物—禮輕,情意重


那麼,療心卡可以用在會談的收尾嗎?


當然可以。
我喜歡的方法是,最後以療心卡的滋養組作為一份禮物,送給當事人。


所謂禮輕情意重,送禮看重的是心意,因此並不需要把牌直接送給對方雖然這樣沒多久又可以敗家了。現在手機很方便,你可以請對方用手機拍下來。如果這張牌對他很重要,你還可以請他設定成鎖定畫面或是背景,這樣就會有視覺提示的效果。


替今天的療心卡拍張照,並設定成手機「鎖定畫面」


這份禮物,可以用:

  1. 抽牌—抽之前,我會和當事人說「交給老天交給牌」
  2. 選牌—無論是助人者為對方挑一張,或是自己為自己挑一張,都有一份心意
  3. 創作—如果當事人有偏好的創作方式,也可以結合運用,例如針對抽出來的牌畫一張畫,寫一首詩,或是錄一段影片。

這邊的重點是,不要強求創作,只要邀請對方—即使學生喜歡畫畫,也不代表他一定想在這時候畫,尊重他的選擇。


以上,就是「療心卡在助人工作的妙用(2)—盤整會談」
這篇文章,可以帶走的三個重點如下:

1.展開局面—運用療心卡的圖像、文字、排列方式,像一部電影的分鏡那樣,展開當事人的「局面」,然後以此為素材,共同討論。

2.圖像記憶—不要忘了有圖有真相,除了文字牌義以外,有創意地運用圖像帶來的直覺聯想,就有機會穿過語言塑造的幻象,通往內心的真相。

3.送份禮物—運用抽牌、選牌或是當事人喜愛的創作形式,讓抽牌的效果延伸到算牌以外的時間空間。


註:有些資料會以左右腦區分,但因為大腦合作的模式相當複雜,且相關研究與理論也不斷在更新,直接區分為左腦/右腦思維可能過於簡化,因此以兩種模式稱之。